西汉末年,赤眉绿林起义,土地兼并导致豪

文章来源:胼胝   发布时间:2022-12-1 19:39:01   点击数:
 白癜风用什么治疗 http://m.39.net/baidianfeng/a_8458713.html

引言

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,经历了七十年相对稳定的发展,社会呈现出繁盛的景象。然而,封建经济的发展,是以农民的日益贫困、饥寒交迫作为代价的。西汉王朝在中期以后,各种社会矛盾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,地区性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。最后酿成了西汉末年以赤眉、绿林为主要力量的农民起义。

从西汉王朝中期开始,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大量财富,享有各种特权的豪强地主集团。在西汉王朝后期,中央统治权力日益衰落,这个集团得到很大发展,实际上控制了西汉各个地方的政治权力。社会阶级矛盾十分紧张、尖锐。

土地兼并是封建肌体上不能根除的毒瘤。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,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。豪强地主集团凭借他们的政治经济特权,疯狂地进行土地兼并。比如汉成帝时皇舅王立派他的走卒勾结南郡太守李尚,强迫农民开垦草田几百顷,然后转卖给政府,获钱一万万以上。

官僚张禹,有田四百顷,都是泾、渭两水灌溉的上等良田。汉哀帝时,一次赏给宠臣董贤田地二千多顷。哀帝死后,董贤失势自杀,官府变卖他的财产,计值四十三万万。刘秀的外祖父樊重,“好货殖”掠占土地三百多顷,还放债数百万。除高官贵成外,一般豪强地主也是“多规良田,役使贫民”,肆意兼并土地。豪强地主侵夺土地、聚集财富的过程,就是广大农民丧失土地、日益贫困的过程。

许多自耕农纷纷破产。丧失土地的农民,有的成为豪强地主的“庸保”或依附于他们的“佃客”,没有多少人身自由;有的变成“流民”,颠沛流离,转死沟壑;有的被迫卖身,沦为奴隶。汉元帝时,官奴婢竟达十余万人。当时的大官僚大地主家里,也是奴婢成群,佃容众多。

在这种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中,官僚、豪强、富贾不劳而获,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。西汉前期,富户巨室就有奢侈浪费的风气,比如,有的宴请宾客,竟然用绣花白榖装饰墙壁。到了后期,奢靡之风更为严重。元帝时,仅皇室服用一项,“一岁费数巨万”。哀帝造宫殿、修昌陵,竟“大兴徭役,重增赋敛,征发如雨”,弄得“公家无一年之蓄,百姓无旬日之储”。

广大农民困苦迭连,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贡禹说:“农夫父子,暴露中野,不避寒暑,捽屮杷土,手足胼胝,已奉谷租,又出槀税,乡部私求,不可胜供”。农民在正常的年景都难于维持最低的生活,一遇水旱虫灾,只能饥饿而死。哀帝时,谏议大夫鲍宣说:“民有七亡(无)而无一得”,“民有七死而无一生”。农民的悲惨景况,就连统治阶级里的人物,也不得不承认。

严重的社会矛盾,逼得农民纷纷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。汉成帝建始三年(公元前三十年),关中终南山一带備宗领导数百人,“阻山横行”,镇压官吏,坚持一年多,震动了长安。接着,鄠县(今陕西户县)梁子政也率领一伙人造反。阳朔三年(公元前二十二年),颍川郡(治今河南禹县)铁官徒申屠圣率众一百八十多人,杀官吏,夺府库,自称将军,势达九郡。

鸿嘉三年(公元前十八年),广汉(治今四川梓潼)郑躬等六十多人攻衙门,放因徒,夺武器,自称“山君”,队伍发展到万人,活动范围达四个县。永始三年(公元前十四年),尉氏县(今河南尉氏)民樊并,山阳(治今山东金乡)铁官徒苏令,领导农民起义,活动范围达十九郡。西汉统治者惊呼:天下将面临“陈胜项梁奋臂之祸”。

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,威胁着地主阶级的统治,迫使西汉政权竭力寻找解除危机的出路。哀帝时,大司马师丹、丞相孔光、大司空何武等人,先后提出过限制官僚、地主占田和占奴婢数量的方案,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。但是,遭到高官贵戚们的顽强反对,这些改良主张没有也不可能实行。

西汉统治者也曾乞灵于谶纬迷信,演出过“再受命”的丑剧,妄想借用皇天上帝的圣光,作他们的护身符。但这是毫无成效的。居摄三年(公元八年),外戚王莽在一批官僚士大夫的赞助下,正式称帝代汉,建立了“新朝”,企图继续支撑摇摇欲坠的贵族统治。

王莽出身于“九侯五大司马”的豪门贵族家庭,是显赫时的王氏外戚豪族集团的代表。他建立的新朝,依然代表大官僚、大地主的利益。

王莽上台后,打着“托古”旗号,搞了一系列“改制”,企图缓和阶级矛盾,摆脱社会危机。王莽改制的第一项内容就是把天下的田地改称为“王田”,奴婢改叫“私属”,一律不许买卖。法令规定,如果一家男子不满八人,田地超过一“井”(九百亩),就要把多余的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;原来没有田地的,可按“一夫一妻百亩”的制度受田,按田亩缴纳田赋。违反法令者,轻则放逐,重则处死。

这种做法,触犯了豪强大地主的利益,遭到了他们的反对。另一方面,新朝把贫苦农民因破产而出卖土地视为违法而加以惩处,必然加剧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。改私人奴婢为“私属”,并不是释放奴婢,而是在法律上使地主拥有私人奴婢合法化,只不过不准买卖罢了。

这对贫苦农民没有任何实际意义。这种改制,根本上是行不通的。除了激起新的矛盾外,别无出路。因此,不到三年,就不得不下令取消了。

为了改革财政经济,增加财政收入,始建国二年(公元十年),王莽下令推行“五均赊贷”和“六管”制度。所谓“五均”,就是在都城长安和洛阳、邯郸、临淄、宛、成都五大都市各设五均官,负责掌管市场物价、收税和赊贷。所谓“六管”,就是由国家买卖盐、铁、酒,经营铸钱,收山林河湖之税,再加五均赊贷。

王莽在“抑兼并”的口号下,垄断了全国工商业。他任用商人、高利贷者为“五均六管”的官吏。这些人与郡县的官吏勾结,从中盘剥,弄得“府藏不实,百姓愈病”。特别是“六管”规定,上山打柴,下水捕鱼,都要纳税。这种“增重赋敛,刻剥百姓”的政策,几乎断绝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生路。

“六管”中国家铸钱一项,害民最深。十余年间,王莽先后实行五次货币改制,任意扩大货币品种,新币质量远逊于法定的使用价值,而新旧货币之间的换算比例又极不合理,搞得社会经济混乱不堪,货币贬值,物价暴涨,不仅触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,更给人民带来了苦难。

为防止私人“窃铸”或拒绝使用新币,王莽又绳之以严刑峻法,规定犯者及邻居都被处死,或罚为官奴婢。每进行一次改制,就有大批老百姓破产,成千上万的人受处罚。当时因犯各种罪而被押送到长安的人,一次就达十万之多。结果造成了“农商失业,食货俱废,民涕泣于市道”的惨景。

王莽代汉称帝,本是西汉末年封建统治危机的产物。王莽上台后,企图通过“托古改制”遏止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恶性发展,借以缓和阶级矛盾,挽救封建统治危机。然而事与愿违。“改制”成了一场浩劫,非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,巩固封建统治,反而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和反对,尤其是受害最深的劳动人民怨恨最大,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
为了转移视线,新莽政权又多次挑起对边远少数民族的掠夺战争,这不但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,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也把内地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。“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,饿死者十七八”,整个社会陷于一片混乱。农民阶级生活不下去了,地主阶级也统治不下去了。农民起义的形势业已成熟,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烽火,又熊熊地燃烧起来。

天凤二年(公元十五年),北方有五原郡(今内蒙包头西北)、代郡(今河北蔚县东北)的农民起义。天风四年,在东方瑯玡郡海曲县(今山东日照西),女子吕母聚众起义,自称将军,有数千流亡农民赶来参加。

结语

吕母率军攻克海曲,捉杀了县令,队伍发展到万余人。黄河两岸有铜马、城头子路、刁子都等起义军。长江下游会稽郡有瓜田仪起义。在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的浪潮中,终于形成赤眉、绿林两支实力强大的起义军,给新莽政权以毁灭性的打击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mytaozhi.com/yzyy/146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