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倡导愚孝吗完全是误读历史烟霭

文章来源:胼胝   发布时间:2023-4-21 10:28:58   点击数:
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yqhg/160710/4895891.html

不少人提起儒家,人们常常说一句话:“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;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”。便认为儒家鼻祖孔子是倡导愚忠愚孝的。

实际上,孔子根本不赞成这样的观点,在记载孔子言论的所有经典中,也找不到类似的话。即使是《论语》这样的著作,也只有关于孝道的一些只言片语,比如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等等。

在中国独尊儒术之后,便将“孝”字弘扬到极致。比如《二十四孝》中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,郭巨为了让母亲被赡养得更好,有个好的老年生活,不惜将刚出生的儿子埋掉,以证明自己的孝心,这种恐怖的事情在封建社会还被大为称道。

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《荀子·子道》篇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段言论,充分表明了孔子的忠孝观。

鲁哀公问于孔子曰:“子从父命,孝乎?臣从君命,贞乎?”三问,孔子不对。

释:鲁哀公问孔子说:“儿子顺从父亲的命令,就是孝顺吗?臣子顺从君主的命令,便是忠贞吗?”问了三次,孔子都不回答。

子贡很纳闷,问孔子为何不回答。

孔子曰:“小人哉,赐不识也!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,则封疆不削;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,则社稷不危;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,则宗庙不毁。父有争子,不行无礼;士有争友,不为不义。故子从父,奚子孝?臣从君,奚臣贞?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、之谓贞也。”

释:孔子说:“真是个小人,你不明白啊!以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了四个诤谏之臣,这样疆界就不会被削弱;拥有了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诤谏之臣,这样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;拥有了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之臣,这样宗庙就不会毁灭。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,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情;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,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。所以,儿子一味顺从父亲,怎么能称为孝顺?臣子一味顺从君主,怎么能称为忠贞?弄清楚了顺从的是什么才能够称为孝和忠。”

接着子路又问孔子。

子路问孔子曰:“有人于此,夙兴夜寐,耕耘树艺,手足胼胝以养其亲,然而无孝之名,何也?”

释:子路问孔子说:“有这样一个人,早起晚睡,耕地除草栽植播种,手脚都起了老茧,用此来赡养父母,却仍然没有得到孝顺的名声,这又是为何呢?”

孔子曰:“意者身不敬与?辞不逊与?色不顺与?古之人有言曰:‘衣与,缪与,不女聊。’今夙兴夜寐,耕耘树艺,手足胼胝以养其亲,无此三者,则何以为而无孝之名也?”

释:孔子说:“这大概是因为的他的举止不恭敬吧!可能是他的言辞不谦逊吧!也许是他的脸色很难看吧!古人说:给我衣穿、给我酒食吃,要是态度不恭敬,我是不会依靠你的。如今这个人如果没有这三种情况,怎么又会没有孝顺之名呢?”

这几段对话,孔子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忠孝。

首先,孔子是反对愚忠愚孝的,他认为符合正道的忠孝才能算忠孝,而不是一味的顺从。

其次,孔子并不认为给父母吃穿就是孝道。就像子路举的例子,那个人为了赡养父母而辛苦劳作,人们却不认为他是孝子,原因就是他对待父母的态度不好。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也认为,孝道最难做到的是对父母的态度。

《孔子家语》也记载了一段关于孔子的故事。曾参有一次锄草,误伤了瓜根,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,曾参没有逃走,结果被打昏了。曾参醒过来,就问父亲:“您还在生我的气吗?”鲁国人都称赞曾参是个孝子。

孔子知道了以后说:“不要让曾参进门!”曾参问孔子是什么原因。孔子说:”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?舜作儿子时,父亲用小棒打他,他就站着不动;父亲用大棒打他,他就逃走。父亲要找他干活时,他总在父亲身边;父亲想杀他时,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。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,任父亲用大棒打,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。王者的人民被杀害,难道还不是罪过吗?”

看来,孔子认为,在父母情绪失去理智时,避开才是正确的做法。

所以,在孔子看来,孝道绝对应该提倡,但愚孝是不可取的。在封建社会中,愚孝造成的家庭悲剧、婚姻悲剧数不胜数,如果多读经典,就会明白这与孔子并没有关系,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宣传造成的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mytaozhi.com/bytx/15383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